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期刊信息
学术平台
学术平台
科研成果
临床经验
护理理论
护理研究
期刊目录
期刊目录
征稿栏目
征稿栏目
征稿启事
征稿启事
学术平台
科研成果
临床经验
护理理论
护理研究
期刊信息
Periodical
《中华护理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
主办单位:中华护理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ISSN:0254-1769
CN:11-2234/R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邮发代号:2-143
创刊时间:1954
出版信息
出版文献量:21379 篇
总下载次数:5269133 次
总被引次数:337344 次
评价信息
(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3.656
(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2.985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9-2020年度)(含扩展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术平台
>
临床经验
>
临床经验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复用医疗物品的处理方法与效果
摘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我院确定为定点救治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院无菌物品物资保障供应部门,根据病毒特点和国家发布的各项相关文件和指南,针对疫情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了各项应对措施:确定消毒供应中心隔离要求和各区人员防护措施,落实人力资源优化和人员培训,修订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复用医疗物品消毒预处理、回收和清洗消毒流程,并通过实践确保方法正确,符合院感要求,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了合格的无菌物品供应。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中心供应室,医院 复用器械 感染控制 质量管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消毒供应中心作为无菌物品供应部门[2],在此次疫情中积极配合医院收治患者工作,虽不直接接触此类患者,但医护人员和感染患者使用的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需由消毒供应中心做好处置。为降低病毒的蔓延和扩散,我院消毒供应中心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3]下发的《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从人、财、物各方面做好应对准备,联合多部门周密部署、优化和调整各环节处理流程,为临床科室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供应,保障患者医疗安全及医护人员自身安全,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1 问题分析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在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部署下成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定点救治医院,2020年1月初2次改造扩建发热门诊,从110 m2到5 000 m2、从1个院区开放到3个院区、改造医用面积77 371 m2、开放床位2 025张收治此类患者,并改造了手术室为确诊或疑似感染的患者开展急诊手术。消毒供应中心除了完成剖宫产、肠梗阻、阑尾炎等急诊手术的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及灭菌工作外,还负责对医护人员可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具如护目镜、防护面屏、正压呼吸器等;患者使用的呼吸机管路、呼吸气囊、电子喉镜、纤维支气管镜以及各种穿刺包、体外膜肺氧合器械包等进行回收和再处理。目前消毒供应中心日工作量主要包括处理医护人员护目镜2 800~3 500个,患者呼吸管道配件60~90套,各种急诊手术器械若干。
目前,缺乏相关规范与指南对新冠肺炎患者使用后的复用医疗物品的清洗消毒处置流程进行指导,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既担心自身安全又不知晓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复用医疗物品处理流程,容易造成人员职业暴露,并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2 应对措施
2.1 确定消毒供应中心隔离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4],临床使用科室应对需要重复使用的物品在使用完毕后,及时就地消毒。如临床科室无条件进行就地消毒预处理或落实不规范,消毒供应中心回收后应先进行消毒预处理处置。
2.1.1 建筑分区与隔离要求
《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建筑布局要求,消毒供应中心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并且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5]。消毒供应中心如需消毒预处理,应单独设置有实体隔断的消毒间,污物从污物通道回收后直接进入消毒间进行消毒,避免感染播散。去污区应设立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物品处理专用水槽和清洗设备,避免区域内的交叉感染。
消毒供应中心的污染区为消毒间,潜在污染区为去污区,清洁区为检查包装区、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生活辅助区,保证洁、污分开,防止人员和物品流向交叉导致污染。
2.1.2 空调新风要求
新型冠状病毒能够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因此,消毒供应中心各区域之间需要有压力差,以保证空气由清洁区流向污染区,且空调新风系统在疫情期内,原则上应采用全新风运行,禁止循环回风,以防止交叉感染。如果不能达到要求,应关闭空调新风系统,开窗通风[5]。
2.2 人员管理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变化,所有人员处于备战状态,不外出、不休假,做好可调度人力资源储备,并参照其他医院以往应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制订了人员管理措施[6]。
2.2.1 补充专业知识
在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导下学习新冠肺炎相关知识,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特点及其流行病学特征,学习人员防护相关知识,熟练掌握防护用品的穿戴与摘脱流程等。熟练掌握调整后的工作流程,包括出现突发异常事件后应急处理流程,如防护服破损、口罩脱落、人员锐器伤、污染物品泄漏的处理流程等,使大家知晓发生异常事件后的应对方法。
2.2.2 设置个性化岗位
定岗制暂时取代轮岗制,这种模式能让工作人员短时间内重点掌握和熟练运用调整后的岗位流程,减少错误发生。采取双岗制,每个岗位至少安排2名工作人员,在脱防护用具时,1人监督并给予协助,避免出现污染的情况。此外,优化人力资源,根据岗位工作量调整休息时间,避免人员过度劳累导致抵抗力下降。
2.2.3 关注人员心理状态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回收和清洗消毒污染物品时存在感染风险,工作人员心理会有顾虑情绪。因此,管理者要关注人员情绪变化和工作状态,鼓励大家在遇到工作或生活上的困难时多倾诉、多沟通,利用团队的力量来共同解决难题,并严格落实人员防护措施,保护好工作人员自身安全。
2.2.4 做好人员防护
呼吸道传染病防护的重点部位是呼吸道、眼结膜和暴露的皮肤黏膜[7-8],消毒供应中心应按照岗位和区域工作流程,在不同的区域,指导工作人员正确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具。防护不足会增加感染的风险,而防护过度同样会带来风险,李六亿等[9]指出,穿着过多在发生污染或松脱时不易察觉,防护服叠穿后,由于透气性不佳导致内层衣服汗湿,摘脱时污染风险增加。因此,工作人员穿戴防护服的原则为科学防控、合理适度。防护用具如有破损立即更换。
消毒供应中心回收和清洗消毒岗位人员着装要求:佩戴一次性医用圆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医用防护服、一次性防护脚套、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一次性医用手套双层[3]。检查包装岗、灭菌岗和物品发放岗均为低风险岗位,着装要求:穿着内勤工作服、佩戴一次性医用圆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可佩带一次性清洁手套[10]。各岗位均需严格落实手卫生。
2.3 流程调整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11]指出,对突发原因不明传染病原体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应符合国家发布的相关规定。在国家规范和指南出台之前,应按照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和病原学特点以及物品的材质,确定消毒和灭菌方式;按照冠状病毒种属中抵抗力最强的病毒体,确定消毒的剂量和灭菌的参数,制订相应的处理流程。当国家颁布相关的处理办法后,立即对照并进行改进。
2.3.1 增加消毒预处理流程
临床使用科室进行消毒预处理时,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2.3.1. 1 消毒液的选择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作用30 min以及乙醚、75%乙醇溶液、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12]。参照各国针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症推出的各种消毒指南分析,各国批准上市的家用或医用消毒剂、消毒器械,均能够有效杀灭新型冠状病毒,具体消毒方法应按照产品说明书正确使用[13]。这对选择合适的消毒方式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考虑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要使用的复用医疗器械物品的种类、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杀灭效果、技术操作的简便性、经济费用支出、安全性能以及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各方面的综合效果,我院医院感染管理科推荐的消毒液为含氯消毒液。含氯消毒剂制造技术相对简单,适用范围广、费用低,是一种集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效益于一体的较为适宜的消毒方法[13]。具体操作还应结合复用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说明书的指导,正确选择和使用消毒液如过氧乙酸、75%乙醇溶液等,避免造成对器械的损伤。
2.3.1. 2 消毒液浓度的选择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感染患者的痰液和呼吸道飞沫传染性最大,因此,我科将与患者呼吸道相关的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均视为重度污染,采用2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其他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如医护人员护目镜、急诊患者手术器械等均采用1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
2.3.1. 3 消毒方式的选择
不耐湿的复用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可采用消毒液喷雾均匀喷洒在物品表面的消毒方式,也可以采用擦拭的方式。注意消毒液喷雾的单位用量,消毒后立即用双层收集袋封扎密闭,以对物品表面附着的新型冠状病毒进行杀灭,最大程度降低转运途中对环境的污染;同时降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在打开收集袋,将器械转移至手工清洗槽手工清洗消毒过程中被感染的风险。
耐湿的复用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采用浸泡方式消毒时,应将待消毒物品全部浸泡于消毒液面以下,如有重新加入的物品,应重新计时,计时可采用有蜂鸣声音提醒的计时器,避免遗忘导致浸泡时间过长对器械造成损伤。因大部分化学消毒液稳定性不强,需现配现用,要做好浓度监测和登记,浸泡时加盖,避免挥发导致浓度减低并减少对工作人员的伤害,消毒液一用一更换。
2.3.1. 4 交接方式
当复用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规范消毒预处理完毕后,选用2个防渗漏的收集袋,容积应能完全包裹器械和物品,避免部分器械外露,先封扎内层将扎口处内卷,再封扎外层,避免双层一起封扎。包外注明“新冠”标识,放置在指定的回收地点,放在带盖式装载箱最优,回收地点应有醒目的标识提示。
2.3.2 调整物品回收流程
与消毒供应中心常规器械的回收流程相比,调整环节如下。(1)物品准备:准备专用的密闭式转运车,车外有“特殊感染器械”的标识,建议双容器装载,在转运箱内加装1个带盖的密闭容器。携带装载1 000 mg/L的含氯消毒液喷壶、一次性医用手套;(2)人员准备:按防护要求进行着装;(3)回收路线:经医院感染管理科评估,确定指定的专用通道;(4)回收要求:需确认临床使用科室对复用医疗器械消毒预处理的规范性,否则不予回收。用含氯消毒液喷壶对防渗漏收集袋外表面进行喷洒消毒;(5)终末处理:转运车辆和工具遵循消毒-清洗-消毒的清洗原则。回收人员防护用品穿脱与丢弃应在指定区域进行,避免污染环境。
2.3.3 调整清洗消毒流程
临床使用科室对复用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规范消毒预处理后,消毒供应中心按照常规清洗消毒流程进行处理即可。调整环节包括(1)在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物品处理专区进行清洗消毒;(2)患者使用物品与医护人员使用物品分开处理;(3)对消毒剂浓度与消毒时间进行监测,对清洗消毒器运行状态和参数进行观察与记录。(4)落实环境终末处理,清洗用的工具和设备一用一消毒。
3 效果
化学消毒剂和热力消毒均对新型冠状病毒有较好的杀灭效果[12-13]。首先,临床使用科室对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复用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预处理,消毒供应中心又使用清洗消毒器对器械和物品进行湿热消毒,采用的参数设置为温度≥90℃,时间≥5 min(或A0值≥3 000),再使用干燥设备进行干燥,化学消毒结合热力消毒,对新冠病毒进行彻底杀灭。医院感染管理科在修订流程运行前期对经过上述处理的医护人员护目镜进行了拭子核酸采样,样本量为15个护目镜(共5个品种的护目镜,每种3个),结果均为阴性。因测试工具拭子数量有限,因此样本量不足,暂未做统计学分析。经过使用实践,医院感染管理科对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流程进行过程监测,均符合院感要求,并且临床一线使用者对处理后的器械和物品给予认可。
4 小结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播散迅速,短时间内导致大量患者感染并收治入院。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院无菌物品物资保障供应部门,应及时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各类指南与方案,做好各项应对措施,如确定消毒供应中心隔离要求和各区人员防护措施、优化人力资源落实人员培训、根据病毒特点修订工作流程、联合多部门协调管理,为患者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供应同时保障医护人员自身安全,做好预防医院交叉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EB/OL].(2020-01-20)[2020-01-20]. http://www. nhc.gov.cn/jkj/s7916/202001/44a3b8245e8049d2837-a4f27529cd386.shtml.
[2]黄浩,张青.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对精密手术器械管理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10):1238-1240.
[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的通知[EB/OL].(2020-01-22)[2020-01-23]. http://www. nhc. gov. cn/yzygj/s7659/202001/b91fdab7c304431eb082d67847d27e14. shtml.
[4]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EB/OL].(2004-08-28)[2017-03-24]. http://www.moh.gov.cn/mohzcfgs/pfl/200804/29124.shtml.
[5]贺吉群,陈秀文,肖映平,等.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湖南省158所医院手术室净化空调系统的现状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20,55(3):157-159.
[6]王建荣,张黎明,魏畅,等.应对SARS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37-640.
[7]易滨.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57-159.
[8]甘秀妮.急诊呼吸道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S1):20-21.
[9]李六亿,吴安华.新型冠状病毒医院感染防控常见困惑探讨[J/OL].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02-16]. http://kns. cnki. net/kcms/detail/43.1390.R.20200209.1237.002.html.
[10]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11]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1部分:管理规范WS 310.2-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1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EB/OL].(2020-02-04)[2020-02-05]. http://www. nhc. gov. cn/yzygj/s7653p/202002/3b09b894ac9b4204a79db5b8912d4440. shtml.
[13]张文福,何俊美,帖金凤,等.冠状病毒的抵抗力与消毒[J/OL].中国消毒学杂志,2020(1):1-5.[2020-02-16]. http://kns. cnki.net/kcms/detail/11. 2672. R. 20200130. 1723. 0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