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期刊简介
期刊信息
学术平台
学术平台
科研成果
临床经验
护理理论
护理研究
期刊目录
期刊目录
征稿栏目
征稿栏目
征稿启事
征稿启事
学术平台
科研成果
临床经验
护理理论
护理研究
期刊信息
Periodical
《中华护理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
主办单位:中华护理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ISSN:0254-1769
CN:11-2234/R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邮发代号:2-143
创刊时间:1954
出版信息
出版文献量:21379 篇
总下载次数:5269133 次
总被引次数:337344 次
评价信息
(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3.656
(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2.985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9-2020年度)(含扩展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当前位置:
主页
>
学术平台
>
科研成果
>
科研成果
2017—2018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7—2018年自贡市收集的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分析。结果2017—2018年自贡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4起,发病243人,死亡2人,病死率0.82%。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集中在7—9月(47.30%);高发地区是荣县和富顺县,共57起(77.03%);高发人群是20~<60岁(64.61%);高发场所是家庭(81.08%);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误食误用(63.51%),主要的致病因素是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58.11%),主要原因食品是毒蘑菇(45.95%)。结论2017—2018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不容忽视,应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管理,针对重点季节、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等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减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
食源性疾病是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包括食物中毒。近年来,食源性疾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是全球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食品安全的“头号大敌”[2]。为了解自贡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掌握食源性疾病的高危食品和致病因素,为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对2017—2018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收集2017—2018年自贡市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由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机构参与流行病学调查核实后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1.2方法
对事件按暴发的时间、地区、人群、场所及事件发生原因等进行分类统计,采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用SPSS19.0进行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017—2018年自贡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4起,发病243人,死亡2人,病死率0.82%,平均每起发病3人,无发病人数在30人及以上的食源性暴发事件。2017年、2018年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别是21起和53起,报告发病分别是86人和157人,2018年报告事件数和发病人数分别比2017年上升152.38%和82.56%,2例死亡病例均发生在2018年。
2.2时间分布
2017—2018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除3月份外,每月均有报告,其中7—9月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发月份。7—9月累计报告35起,占47.30%,累计发病110人,占45.27%,其中7月发生事件最多,为16起,占21.62%,9月发病人数最多,为48人,占19.75%。死亡病例分布在2月和10月各1人。见表1。
表1 2017—2018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月份分布
2.3地区分布
2017—2018年自贡市4区2县均报告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荣县和富顺县发生事件最多,共报告57起,占自贡市事件数的77.03%,死亡病例分布在荣县和富顺县各1例。见表2。
表2 2017—2018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地区分布
2.4人群分布
2017—2018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中,20~<60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占64.61%,其中40~<60岁年龄组占37.04%,20~<40岁年龄组占27.57%,死亡病例分布在40~<60岁和≥60岁年龄组。见表3。
表3 2017—2018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年龄组分布
2.5暴发场所分布
家庭为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发场所,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都是最多的,分别占81.08%和66.67%。见表4。
表4 2017—2018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场所分布
2.6事件发生原因
误食误用为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引发原因,占63.51%,因误食误用引起的死亡人数2人,占100.00%。见表5。
表5 2017—2018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原因分布
2.7致病因素
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致病因素中,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报告事件起数和发病人数最多,报告事件43起,占58.11%,发病123人,占50.62%;其中毒蘑菇为主要致病因素,报告事件34起,发病94人,分别占45.95%和38.68%。死亡病例1例是误食亚硝酸盐中毒,1例是误食蟾蜍中毒。见表6。
表6 2017—2018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致病因素分布
2.8原因食品
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各种原因食品中,毒蘑菇引起的事件和发病人数最多,报告事件34起,占45.95%,发病94人,占38.68%;其次是蔬菜类,报告事件6起,占8.11%,发病15人,占6.17%;死亡病例原因食品为粮食类和有毒动物。见表7。
表7 2017—2018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原因食品分布
3讨论
2017—2018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事件发生主要原因是误食误用,高发场所是家庭,致病因素以有毒动植物及其毒素为主,原因食品以毒蘑菇为主等特点。
3.1总体情况
2017—2018年自贡市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4起,发病243人,死亡2人,病死率0.82%,平均每起发病3人,无发病人数在30人及以上的食源性暴发事件。2018年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较2017年显著上升,原因是:(1)自贡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加强了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管理,强化了责任意识和履职意识,减少了迟报、漏报和瞒报。(2)从2016年起,自贡市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哨点医院覆盖到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使哨点医院增加到14家,确保了自贡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全覆盖。随着暴发监测系统、监测流程及工作机制逐年完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报告明显增加[3]。(3)自贡市定期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提升监测能力和报告质量,监测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主动报告意识增强,降低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漏报率。
3.2三间分布
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高发月份为7—9月,呈明显的季节性,与眉山市[4]、绵阳市[5]及北京市[6]的报道一致,且与全国监测结果一致[7]。究其原因,7—9月气温较高,湿度较大,利于大量致病性微生物生长繁殖,食品或食品原料一旦加工贮存不当,易腐败变质,极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7—9月是野生蘑菇大量生长采摘的时节,本地居民有自行采摘野生蘑菇的习惯,对野生蘑菇又缺乏一定的辨别能力,误采误食是这个季节引发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事件报告数较多的县区是荣县和富顺县,共报告事件数57起,占自贡市事件数的77.03%,呈明显的地区性。自贡市的气候类型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而荣县和富顺县是自贡市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县区,这两个县多含低山丘陵地形,低山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7%,丘陵占80%左右,气候条件及山区丘陵地形等因素适于野生蘑菇的生长繁殖[8],误采误食野生蘑菇发生食源性疾病概率高。荣县和富顺县的事件报告起数虽多,但并不一定代表着这两个地区食品安全状况差,而是从侧面反映出主动报告意识强,对食源性疾病报告工作重视程度高[9]。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以20~<60岁年龄组发病人数最多,占64.61%,与云南省[10]及烟台市[11]的监测结果一致,可能与该年龄组所监测的人数占比较大有关,提示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重点人群是20~<60岁人群[10]。
3.3暴发场所
家庭是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发场所,与文献[4-5,12]的报道一致。就全国监测数据而言,近年来,家庭发生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比重均在40%以上[9,13-15],提示家庭进餐引发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不容忽视。与餐饮服务单位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涉及人数多、危害程度大、舆论影响大等特点相比[13],家庭发生食源性疾病每起事件涉及人数较少,造成的影响较小,未引起足够重视,并且家庭用餐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16]的监管范围之内,只能通过健康宣传教育,监管较难[17],是家庭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3.4事件发生原因
误食误用为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与绵阳市[5]及贵州省[18]的报道一致。本次监测结果显示,毒蘑菇中毒事件、亚硝酸盐中毒死亡事件和蟾蜍中毒死亡事件等均是由于误食导致的,如将毒蘑菇误认为蘑菇,亚硝酸盐误认为食盐,蟾蜍误认为药用食物等。
3.5致病因素及原因食品
微生物性污染一般是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首要因素[7,15]。本次监测中,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主要致病因素是有毒植物及其毒素,毒蘑菇为主要原因食品,与四川省眉山市[4]、绵阳市[5]及周边云南省[10]和贵州省[17]的监测结果一致。自然界有毒植物种类多,分布广泛,我国有1300种有毒植物,毒蘑菇达421种,四川省主要的有毒植物有92种[8,19]。据文献报道,四川省是有毒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高发省份,事件起数位居全国第三[20]。2017—2018年自贡市共报告有毒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2起,占56.76%,其中毒蘑菇引发的事件34起,占有毒植物事件的80.95%。散发病例中,野生蓖麻子、桐油果、厚果崖豆藤、铁树果和野菜中毒等也应引起关注。
4建议
4.1重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
食源性疾病监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16]赋予各级政府、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等部门的重要法定职责,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要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加强信息互通,定期分析研判监测数据等工作。
4.2加强业务技术培训
要加强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食源性疾病的信息上报和质量控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源性疾病应急处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相关知识培训,提升现场处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诊断“一锤定音”的技术能力。
4.3加强宣传教育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针对自贡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发地区、高发人群及高发场所等,在食源性疾病高峰季节前,及时发布中毒预警;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宣传、培训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不采不食不认识或来源不明的食品,发生食源性疾病应及时就医[3,21]。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保持清洁、生熟分开、饭要做熟、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22]。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陶丽.食物中毒常见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9):178-181.
[2]陈君石.谁才是食品安全的头号大敌[N].中国食品报,2016-01-08(3).
[3]陈磊,牛蓓,田美娜,等.2010—2016年河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9,35(4):377-382.
[4]邓涛,梅淑华,杨光武.2015—2017年眉山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9,35(1):87-94.
[5]罗赟,刘颜,吴晓红.2015年绵阳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7,33(3):344-350.
[6]马蕊,王超,吴阳博,等.2014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流行病学分析[J].卫生研究,2017,46(5):841-846.
[7]邓国兴,姜随意,高志贤.1999—2014年全国重大食物中毒通报资料的汇总与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5,36(10):149-152.
[8]陈文,张誉,兰真,等.2010—2016年四川省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8,34(5):667-673.
[9]李薇薇,朱江辉,兰真,等.2012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8,30(3):288-293.
[10]赵江,闵向东,张强,等.云南省2013年至2017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8,39(6):118-123.
[11]邢玉芳,王桂强,孙月琳,等.2012—2016年烟台市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4):596-599.
[12]张骏,余思洋,刘志涛,等.2012—2014年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特征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6,32(5):636-640.
[13]李薇薇,王三桃,梁进军,等.2013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8,30(3):293-298.
[14]付萍,刘志涛,梁骏华,等.2014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8,30(6):628-634.
[15]付萍,王连森,陈江,等.2015年中国大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9,31(1):64-70.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S].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1-5.
[17]李小芳,王晓玲.我国家庭食物中毒问题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5,11(4):60-61.
[18]王娅芳,周亚娟,何平,等.2011—2016年贵州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12):2262-2266.
[19]刘竹,李晓辉,王瑶,等.2017年成都市有毒植物中毒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7):1308-1320.
[20]王锐,丁凡,高永军,等.2004—2013年全国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6,28(5):580-584.
[21]蒋玉艳,石萌萌,姚雪婷,等.2010—2016年广西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21):4013-4017.
[22]陈君石.中国的食源性疾病有多严重?[N].北京科技报,2015-04-20(52).